向乡野进发
文化科技卫生“三下乡”活动是要发挥城市的人才与技术等优势,帮助乡村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,推动乡村更好更快发展。如今,广大乡村对文化科技卫生的需求与过去已不尽相同。与此相适应,“三下乡”活动的参与主体也由过去以文化、科教、医疗部门为主,延伸到多种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。“三下乡”活动除了具有定期性、单一性和帮扶性的基础特征,还融入了长期性、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特点。
文化科技卫生“三下乡”活动是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特征。“三下乡”与“千万工程”在驱动机制、对象领域上各有特色。“三下乡”是在政府号召与支持下,多元社会主体参与服务乡村的活动,主要领域是乡村文化科技卫生;“千万工程”是在政府主导与投资下,村集体与农民为基本主体、社会力量参与的乡村建设工程,主要领域是与村庄人居环境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。
同时,“三下乡”与“千万工程”也存在很强的内在联系。它们都着眼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,从不同视角出发,改善乡村人居环境,促进乡村产业发展,提升乡村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。它们都找准小切口,只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,一年接着一年干,一任接着一任干,就能成为造福百姓的乡村大事业。
进一步推进文化科技卫生“三下乡”活动,需要将“三下乡”活动与“千万工程”有机结合,使“三下乡”活动融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。为此,“三下乡”活动要不断创新和完善活动形式、内容和机制,使活动常态化、长效化、制度化。
再次要着力优化服务举措。制定“三下乡”发展规划,建构多元化服务主体激励机制,有序提出和发布服务需求清单,同时探索公益性服务、市场化服务与政府公共服务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,使“三下乡”活动制度化。
此外,要持续提升服务质量。建立健全“三下乡”活动群众参与和评价制度,宣传推广“三下乡”活动典型案例、成功经验与做法,开展经常性的培训与交流活动。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,发挥数字化赋能与互联网平台的支持作用,推动“三下乡”活动高质量发展。
黄祖辉: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,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